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给予树》给予我们的启示

《给予树》给予我们的启示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薄校长听了贾志敏老师的《给予树》之后,立即就迫不及待地把这堂课献给了我们实小的全体语文老师,这是学校发展性课题在2007年收到的第一件珍贵的礼物。这是对发展性课堂的研究方式的重大突破,也是新的创举。
薄校长的做法至少给我们这样两点启示:第一,研究发展性课堂必须要研究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特别要研究教学大家的课堂,为我们学校的课题研究拓宽思路。第二,发展性课堂完全可以在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每一个课堂上得到实现,薄校长亲身实践说明他能再现贾志敏老师的《给予树》,并且上得比贾老师还好,我们就能再现我们所积累的每一个发展性课堂的教学案例,并且比案例还好。发展性教学不是“腾云驾雾”,而是“脚踏实地”;发展性课堂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唾手可得”。除此而外,我想薄校长这样做,还应该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语文老师能够真正围绕这个案例争论起来——如果是他的课我们讨论起来可能有所顾忌,在争论中明确发展性课堂的操作方法——薄校长可谓用心良苦。为了真实地再现贾老师的教学特色,薄校长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尽力体现贾老师的意图,希望能保持贾老师的课堂原貌,所以除了必要的因势利导和生成之外,没有增加自己的设想。
作为非常典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案例,《给予树》能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

薄校长说发展性课堂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低负高效”。“低负高效”是什么?简单的说,“低负高效”就是让学生轻松快乐的课堂中学到最多的东西,得到最大的发展,减轻学生课外的负担,为学生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条件。《给予树》是怎样实现低负高效的呢?

一、喜文乐语。

在《给予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说是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这样的活跃的课堂难得一见。我感觉学生学习的非常快乐,也非常地喜欢语文。作为这些学生的老师,我只能有敬佩。薄校长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呢?细细品来,当有这样几种:

1、趣点妙引

教学“裕”,提醒两点的写法,老师说:“两点不能打架,就像开车要礼让三先,互相谅解……”指名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评议点拨读书方法时,老师说:读书就是说话。学生听来,就会感觉:这是多么的通俗易懂,简单好学。一位学生评议说一位同学读书速度快了,老师随机补上:好像听得是日语。

2、甜言蜜语

学生在自己作业本上写生字时,老师说:写字姿势多规范哪!人长得漂亮,字写得也漂亮!薄校长特地把写字好写字认真的几位同学的作业本拿到讲台前,专门进行“隆重”的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有徐一孜、张颖嘉、喻恺……学生开始读课文了,读完了全文,老师夸道:全班44个同学,没有一个不认真,这一位女同学第一个读完,那一位男同学最后一个读完。学生齐背出来了最后一个自然段,老师和同学一起表扬:三个字,非常好——非常棒——了不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学生自觉鼓掌,老师问为什么,学生说这位学生平时不举手,老师赞道:不举手的都举手了,这是重大突破。不举手的都能说得这样好,你肯定说得不知要好多少倍!

3、重点渲染

读完了课文,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头一摇一晃表示什么?学生有的说有感情,有的说读得入迷,有的说很投入……

4、给予自由

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提出的要求是:要么听,要么用眼睛看……学生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老师要求:能不看书的就不看书,需要看书的也可以看。

5、特别关照

一位同学读书很吃力,读完了,很多学生要发表意见,薄校长见势头不对,赶紧抢先发话:这个同学读得很努力……

6、激将比拼

齐背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后,老师说:一起背出来是很好,但单独背出来最好,齐背可能有的人滥竽充数(还有学生说浑水摸鱼)。一位学生背出来后,老师又说:我觉得有人能超过她!看你手举得高不高?看你的脸!看你有没有底气!

7、学用童言

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再请学生比背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而举手的同学又很多,老师说:现在不跟她比了,就算他狠……

同样的教学思路,薄校长为什么能够上得比原创老师还要好,我想可能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薄校长拥有“发展性教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薄校长因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高度重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上语言实践才能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才可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即便是课堂上设计了大量的语言实践的内容,我想学生也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即使当时从眼前经过,从耳边路过,但因为没有投入没有入心,很快就成了过眼烟云,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所以,我认为,发展性课堂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

二、语文姓语。

1、做语文的事情。

在这节课上,从读课文的题目开始,到课的结束老师“如愿以偿”了,师生至始至终都在学习语文,要么在听,要么做读,要么在说,要么在写……我们应该比较清晰感受到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教者不是从什么中心入手,不是为了突出什么道理,更没有为了渲染什么所谓的“高潮”,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然后在课的结尾进行思想情感的升华,所以整堂课上,老师也没有什么大段大段地关于情感渲染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有的只是跟语文有关的东西。教者整堂课设计也是有一个严密的思路的,也是有一个教学的中心的。这个中心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这个思路就是学习字词句篇,然后进行听说读写。这样的教学并没有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学生的语言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对“给予”的理解,对于课文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这样的自然渗透的教育其实是最有实效的,因为他进入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之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更有可能去指导学生的言行。这样一想,我们平时习惯思维上的从文章中心入手的教学设计的思路可能是值得再仔细研究研究的。

2、教语文的东西。

这堂课上,学生做的是语文的事情,学的当然也是语文的东西。学生学的是字词句篇,学的是听说读写。而且学生还学到了我们平时语文课堂所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怎样读课题的问题,读词语读课文怎样不拖拉——干脆利落的问题,读响亮的问题,在课堂上诵读或背诵的问题等。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就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所以学习的效果和平时教材上的《练习》和我们大量的适应考试进行的各种词句等的单项训练是不同的。平时单项的训练是脱离语言情境的,所以学生感到很难,真正地掌握是不容易的。比如到了高年级,我们要进行人称转述的练习,我的体会是讲了多少遍,还是会有很多学生错。这堂课上,金吉娅转述给予树 上那个小女孩的卡片上的话,用的是“她”,而老师出示的给予树上的卡片上的人称是“我”,学生非常轻易地就弄清楚了课文为什么用“她”,卡片上为什么用“我”,因为学生知道这个卡片是那个小女孩写的,而课文是金吉娅说的。有了具体的课文情境,很多东西不用老师讲,学生就会自己弄清楚,而且这样的学习应该是非常深刻的。

薄校长经常说,考试卷上的哪些内容为什么不能放到平时的课堂中来完成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语文教学重在平时,平时是个什么样子,复习的时间再长,也改变不了多少,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当然必要的复习时间是不能少的。我想如果我平时的语文课都能真正像《给予树》这样让学生学习语文,就不要担心学生学不好了。

三、小语姓小。

小学语文侧重于学生基本的语文基本功的学习,为的是打好基础。不同于初中、高中、大学的语文学习方式。如果我们把课文提升到很高的层次上,对于成人的听课老师来说,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小学生可能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最多可能是似懂非懂罢了。《给予树》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所以让学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而且因为层次不高,所以学生学起来没有难度,当然学得轻松愉快。当时课堂上发言多的表现活跃的多是中等生和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大多的好学生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所以中间休息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到我身边抱怨,说薄校长不请他们。课后,还是很多学生抱怨薄校长一次都没有请。顺便提点建议:薄校长好像在课堂上特别偏爱前面的小同学,后面的同学关注不多。可能老师总是要靠前站的,所以没来得及顾到后面,就被前面的同学给搞定了。

《给予树》是怎样姓小的呢?我体会到了这样几个“小”:

1、从小处入手

比如课题中“31”的读法——第31课,方括号和小括号的区别——方括号里是多音字,小括号里是生子注音。指导学生朗读,强调朗读的声音大小,从读得“清楚、响亮”入手。品读课文就从读好课文开始——不拖拉,就像说话,一遍又一遍,舍得花时间。理解课文复述课文就抓三个词语:担心、生气、高兴——简约而不简单。

2、从习惯开始

学习语文,只有语言也是不行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语文学习习惯等。课堂上如果都没有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还能指望学生课后自己培养吗?《给予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听老师读课文时,老师说:看谁拿书快,拿书也要有模有样。老师范读了课文,又评价:刚才大家听读的时候,坐得很端正,很有礼貌,老师很感谢。在学生写字时,老师也通过表扬来提醒学生注意习字姿势。

3、从细节出发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大的环节、步骤上精心设计,更要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给予树》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让我们感到“意外”,有特别的收获。比如教学“如愿以偿”,学生说:如愿以偿就是愿望得到实现。我当时感觉这个理解非常好了,没想到的是薄校长还要请学生增加两个字:终于,终于两个字多么重要啊,没有它,就体会不出词语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教学“宽裕”,为了指导学生写字,要讨论什么地方写得时候要注意“两点不能打架,就像开车要礼让三先,互相谅解……”,还进行了范写,还有猜谜:丰衣足食。猜了谜语又进行了补充:当年红军困难时期,毛主席写了八个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说得也是“裕”。有了这样的补充,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主要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了更到位了。教学“卡片”也是这样,读好了再积累词语:卡,你还知道有哪些卡?指导字形用了形象化的说法:上和下成了联体婴儿。再比如指导学生写信,对于学生回信内容,不仅指导字词句,还指导了礼貌等。

4、从常规做起

课堂的学生发展程度的高低,还和课堂上学生的常规有关系。所以课堂上,老师的组织管理非常重要。薄校长在学生写好生字后,说:“很多学生写好后,自觉坐端正,表示我写好了。”有了常规,就能使得学生的活跃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而不会失控。常规是学生发展的保证。

 

《给予树》给予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但是教无定法,每个人让这堂课,都会有自己的思路。就是说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发展思路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老师的巨大的创造力。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我可能会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讨论:比如孩子们希望送出的圣诞礼物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感受互相的关爱、期盼、欢欣等,朗读表现),我希望孩子们购买什么样的圣诞礼物?(抓住文中词句体会我的心情、家境的困难等,朗读表现)。

教学第三自然段,我可能会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四个孩子在车上的动作、神情、语言,把“兴高采烈”的心情描述具体,并和金吉娅形成对比。

引导学生写信,也可以稍作调整。三年级学生还没学习过写信,书信的格式是不知道的,所以,只要提给金吉娅写一段话就可以了。另外,我觉得在学生动笔之前,还可以简要的点拨一下这段话可以写些什么?比如对洋娃娃的喜爱,对金吉娅的感谢,对未来的希望,对金吉娅的祝福……有了一点思路,可能学生写起来更容易,会更好一些。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http://218.4.203.36/teacher/user1/28/archives/2007/4113.html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annianji_488_18742.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